查看原文
其他

扬州:2014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诗歌会

王智岚 智岚JASON视文采风 2023-09-03


4月扬州,“2014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”在瘦西湖“虹衢春风”景区开幕,来自美国、英国、斯洛文尼亚、牙买加以及中国的13位诗人嘉宾及万余扬州市民参与“脸”的行为艺术互动,再现“扬州遍地是诗人”的昔日胜景。4月3日,以“诗·历史·当代性”为主题的虹桥修禊暨腾讯书院论坛举行,国内外顶尖诗人齐集一堂,分享诗歌创作经验并探讨其未来前景。


“虹桥修禊”是中国诗歌史上唯一能与“兰亭修禊”呼应的年度诗歌盛事,自近代出现“断层”以来,去年起,扬州瘦西湖风景区再度开启“虹桥修禊”。今年,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已是第二届。


修禊的主要环节是“虹桥春祀”,该活动由九大流程组成,分别是诗面执兰、佩香纳祥、虹桥芳信、奏乐焚香、禊词祝颂、斟酒祀春、兰泉洒沐、天降诗雨、曲水流觞。在“兰泉洒沐”环节,14名礼仪姑娘分别揭开注有香汤的主兰盆和12只分盆,嘉宾诗人在主泉,市民分别在各分泉一起用兰草蘸香汤相互洒沐、狂欢,以缔造一个消灾祈祥独具魅力的“扬州泼水节”。


今年特别设计的“天降诗雨”环节中,主办方从空中共抛下约15万张印有诗歌的卡片。虹桥修禊组委会成员、扬州资深文化策划人金子介绍,这是组委会特意收集的从古至今的148种诗歌,“一共制作了15万张诗签,参与者拿到这样的诗歌,还可留作纪念。”

著名画家、美术学博士,南京艺术学院新水墨画研究所所长,“国际诗人虹桥修禊”组委会委员杨佴旻先生

此次“虹桥修禊”,还有两位神秘嘉宾——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曲家丽莎·林和国内著名视觉艺术家杨佴旻,与诗人们相比,他们正以敏锐的艺术嗅觉,探寻古今文化艺术的碰撞交融之契——艺术家杨佴旻博士为2014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项目而创作的观念艺术——《脸》,共制作一万一千张“脸”,制作材料为纸质,由古今中外21位诗人和艺术家本人的面部形状设计制作而成。


艺术计划期间,扬州城的大街小巷到处可见戴着诗人面具的人们,千人一面的背后人们尽情演绎着现代艺术的巨大震撼力!为古都扬州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呈现,也成为迄今为止参与人数最多的行为艺术。“此次诗人面具的设计吸纳了很多现代与西方的元素。”杨佴旻表示,希望以这样的行为艺术体现对传统诗歌文化的创新继承,“我们一直在强调传统文化的回归,但也需要思考和创造未来。”

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曲家丽莎·林


当代著名作曲家丽莎·林也作为特邀嘉宾来到本次“虹桥修禊”。当代著名诗人、组委会成员唐晓渡介绍,丽莎·林正拟进行古琴协奏曲《广陵散》的创作,作为明年“虹桥修禊”暨扬州建城2500周年的献礼。“古琴从来是独奏,而创作古琴协奏曲,这是第一次;希望她通过‘虹桥修禊’活动找到灵感。”

4日,“2014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”闭幕式暨瘦西湖—扬大之夜诗歌朗诵会在扬州大学礼堂举行。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。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扬大学生用吟唱的方式演绎着《诗经》中的经典,身着汉服的曼妙女子翩翩起舞,拉开了朗诵会的序幕。随后,中外诗人相继登台,朗诵自己的作品。闭幕式上,中国著名诗人杨炼、唐晓渡被聘为扬大兼职教授。

杨炼、台湾诗人管管和扬州著名“文人菜”餐馆富春茶社经理徐颖宏

杨炼希望虹桥修禊能够重新建立扬州的文化传统。“事实上,扬州是中国古典文人艺术的精品,文学、历史、艺术、音乐、园林、美食任举一项都不得了,我希望诗歌节能让扬州重获辉煌,创造一个未来的可能性。譬如鹿特丹诗歌节去年是44届了,这意味着至少两代人是和诗歌节一起长大的,每年一到6月他们就知道这些怪兽又要来了。而今年扬州算是第三年,设想40年后,每到4月份,大家就会想今年是哪个诗人来。这就是传统的建立。”

(文来自北京文艺网)

扬州,世界诗歌汇合点

杨炼:当代著名国际诗人,“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”发起人之一。

四年前,诗人杨炼第一次踏上扬州,到2014虹桥修禊诗会,他已是六下扬州。“在中国城市中,除了北京,扬州是绝无仅有。”杨炼表示,扬州这座城市有她独特的魅力。

“从"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雅集"上,我看到两个"非此不可",一是非扬州不可;二是非诗歌不可。”杨炼解释,首先扬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品的标本,扬州的地气,正是这个传统现代转型之“气”,它和世界积极互动,体现出了中国深度和全球视野的双向汇合;第二,如果说全球化是大海,文化是一条船,而诗歌正是这条船上的压舱石。“我期待通过诗歌,能让世界听懂扬州,听懂中国,而扬州将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,重获她自己经典性的辉煌,我当年一句戏言"不想到扬州不是诗人,不到扬州成不了大诗人",正说出了这个事实。”

去年,杨炼曾提出,在全球化语境下,把扬州作为世界时间空间坐标系的汇合点,让当代中文诗的创造性转型,直接和国际著名诗人面对面交流,使世界参与中国。一年时间过去了,杨炼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谈到,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雅集的设计,旨在推进中外“面对面”互动。“今年的活动,从形式到人选,都比去年大为丰富,正是诗歌不重复自身的天性使然。去年的外国诗人,集中在西欧、英美,而今年除了上述地区,又增加了牙买加和东欧国家斯洛文尼亚的著名诗人,以扬州为轴的时空坐标系,从中、西两极交流,正扩展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互动,而且永远不嫌多。”

“虹桥修禊”成为扬州独有


唐晓渡:著名诗人和诗评家,作家出版社编审,北京大学新诗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,“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”发起人之一。

“扬州的文化积淀,尤其是诗歌文化的积淀,罕有其他城市可以比拟。”唐晓渡表示,扬州历来以“休闲胜地”著称,这里的“休闲”不是指无所事事,而是指心灵处在某种自由的活泼状态。“诗歌需要的也正是这样的状态,二者可谓相得益彰。”

唐晓渡表示,本届活动会更加注重探寻当代诗歌和大众文化的结合点及结合模式。“比如,这次不仅扩大了"曲水流觞"的群众性联诗的阵容,还希望建立起诗歌与其他艺术的跨界联。

复兴“虹桥修禊”的追梦人


金子:诗人、作家,扬州资深文化策划人,“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”发起人之一。


在扬州复兴虹桥修禊雅集盛事,长期来一直是扬州女诗人金子的梦想。早在本世纪初的文坛聚会上,金子就曾几度建议扬州文坛泰斗级人物丁家桐先生主盟发起活动,苦因种种条件限制而屡提屡罢。2009年身为瘦西湖景区文化顾问的金子再次提出了复兴虹桥修禊的建议。这一次的提议,则因著名国际诗人杨炼的偶然来扬而获得了生机。


2011年3月,定居伦敦的著名诗人杨炼来扬州观光。相与数日,流连忘返的杨炼产生了想在扬州搞诗歌活动的愿望,遂与仪征籍著名诗评家唐晓渡商量事宜,此时,金子又把“虹桥修禊”提了出来。结果大家一拍即合。“虹桥修禊+国际诗会”,一个珠联璧合的活动创意由此诞生。经过杨炼、唐晓渡、金子频繁互动的电邮相商与会面议谈,2011年12月,诗人杨炼借偕英国诗人乔治、帕斯卡尔来上海进行诗歌交流活动之际,提出活动建议并鼎力促成,唐晓渡全面统筹把关,瘦西湖大力支持,金子为活动设计了“风雅无际 歌诗传薪”主题口号和“执兰入场”“禊词祝诵”“香汤净手”、佩戴香囊、酾酒祀春等系列仪式,并撰写了禊词。由此举办了第一次带有尝试性的小规模的 “国际诗人蜀冈-瘦西湖雅集虹桥秋禊”活动。(文节选:扬州市作协杜海文) 


诗人金子和扬州市作协主席杜海


附:

国际诗人在扬州:对话与互译能应对不同文化处境



四月扬州,一年一度的国际诗人瘦西湖虹桥修禊活动如期举行。来自斯洛文尼亚、美国、苏格兰、牙买加等地的诗人与中国诗人管管、陈东东、臧棣、王小妮、宋琳等人相聚扬州,修禊雅集、唱和诗词、互译与对话。


虹桥修禊由清代著名诗人王士祯任职扬州推官期间发起,曾在即席创作与唱和时留下“绿杨城郭是扬州”的佳句,《桃花扇》的作者、著名剧作家孔尚任也曾发起过虹桥修禊,参与者籍属八省。三百多年后,这一古老东方的歌诗传统在当代国际文化交流的语境中被重新拾起,碰擦出了奇妙的诗意火花。

复兴的传统


清秀婉丽瘦西湖

4月2日下午,两条载满中外诗人的小舟徜徉在湖面上,与隐藏在两岸繁花茂林间的本地诗歌社团彼此唱和联诗。岸边传来学生和诗歌爱好者们曼妙的吟诵声。一曲吟毕,诗友们高喊“请臧棣对诗”、“请陈东东对诗”,呼声最高的诗人站到船头迎战。台湾诗人管管是小船上最热情的参与者之一,他带着山东口音的朗诵“乱跑的蜜蜂是春天的鼻子”充满谣曲式的节奏感,不时还哼唱两段自己发明的古曲,引得岸上呼声一片。斯洛文尼亚诗人阿莱什·施蒂格看到《扬州晚报》组成的诗歌社团时惊讶不已,他说,“难以想象一家报纸会有这么多喜欢诗歌的人组成社团朗诵,中国对诗歌的巨大热情令人震动。”


杨炼与台湾诗人管管


所有参加活动的中国诗人还被要求完成一首次韵和诗,而外国诗人则需翻译。清代诗人汪沆在《红桥秋禊词》中为瘦西湖命名,“也是销金一锅子,故应唤作瘦西湖”。尽管这首诗在当代诗人眼中并非上乘之作,但唱和翻译并将最后三个词押在“瘦西湖”也非易事。本次活动的另一发起人、诗人杨炼说,“这对当代诗歌是一次技术挑战。当代中文诗有许多幼稚、生疏、不成熟的地方,而古诗的美学、音乐性和形式感恰恰能够促进当代诗的自觉性。如果当代诗人没有能力在古典形式上表现诗歌的话,那么当代本身也是可疑的。”


真正的碰撞


虹桥修禊在第三日开始了相对封闭的中外诗人深度交流,这是诗人们真正盼望的环节。杨炼认为,尽管中国诗人通过阅读、翻译、写作已经与外国诗人发生了交流,但真正直接的面对面的碰撞才能“创造出对于当代世界真正处境是什么,诗人的应对是什么,这样一种到位的感觉”。而对外国诗人来说,“在20世纪初,庞德关于印象派的介绍对整个西方产生了十分深刻的震撼和影响,因此西方诗人对当代的中文诗人充满了好奇和了解的渴望。他们飞这么老远过来,就是想要贴近地嗅到中国文化诗歌活着的味道。”4月3日上午,名为“诗·历史·当代性”的论坛在瘦西湖畔召开。


诗人杨炼、菲欧娜与绿扬诗友山觞咏联诗


此次参加活动的诗人拥有真正差异化的背景。斯洛文尼亚诗人阿莱什面临东欧错综复杂的政治文化环境,而他又偏爱哲学;牙买加诗人夸梅·道斯出生加纳,在诗中不断反思非洲与加勒比海对美国文化的影响;美国当代最杰出的女诗人之一C.D.莱特用诗歌介入现实,形而上的语言与具体的场景结合精当;而她的丈夫福瑞斯特·甘德则对庞德情有独钟;台湾诗人管管出生于青岛,背井离乡的伤痛经历在他的诗歌中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表现;同样漂泊的诗人王小妮则在30年前从中国的东北到了最南端深圳,究竟何为故乡是当下中国人面临的新处境。而这些问题都在诗人们的写作中被提出和回答。


杨炼、唐晓渡接受腾讯采访现场

杨炼认为,世界各国的人们会面对许多共通的处境。“我与阿拉伯大诗人阿多尼斯一会面,立刻就能感到我们之间的共通性,一种文化内部处境上的复杂性。中国是文化的现代转型,而阿拉伯是更严酷的伊斯兰文化转型。外在的困境则是被外部世界简单化和歧义化,一谈阿拉伯就是民族宗教政治问题。”甘德说,这就是为什么对话与互译如此重要,“能够推动不同文化间深度对话,来应对文化的不同处境。”


诗歌互译讨论

尽管讨论被分为三组自由发挥,但中外诗人们的议题总是不约而同回到中国当代诗歌写作的历史、语言、困境上来。C.D.莱特提出,大多数西方诗人都是在过去几十年间集中地被介绍到中国,浪漫主义、后现代主义、超现实主义、达达主义一夜之间涌入中国,缺乏应有的谱系和延续性。而在西方语境中,大部分人接受的是中国古典诗歌,直到最近才有一些现当代诗歌,但大部分是朦胧诗。甘德同样提出了这一问题,但他认为有趣的是,中国新诗最初是受到了西方诗歌的触动,而在20世纪初,爱默生、庞德等西方诗人同样受到了中国诗歌的影响。杨炼认为,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充满了曲折、复杂、艰难的经验,这一古老语言在寻找方向时,不仅吸收了中国本身的思想资源,也吸收了全世界的思想资源。而如今,中国又以经济的方式为全球化提供新的有机部分。

苏格兰诗人约翰·伯恩赛德问,历史在写作中处于什么位置,究竟是谁的历史?在陈东东看来,当下有很多呼声希望诗歌能够来做见证,记录历史事件甚至介入当下,“尽管我们有杜甫诗史的传统,但诗歌写作应该放下历史的负担,为历史的书写提供一个诗性的方向。”夸梅认为,历史并非实实在在的客观物摆在那里,它并非诗歌书写的对象,而是“与诗歌联系起来的部分”,“并不是说诗人要遗忘或丢掉历史,而是如何通过艺术来为历史的伤痛疗伤”。


英国女诗人Fiona Sampson


英国诗人菲欧娜·桑普森认为,英国诗歌的困境在于诗歌生存的氧气令人感到窒息。“人们总是不自觉地要让语言愚蠢化,用迪士尼的形象来塑造商业社会人们的需求,这让我很痛苦。”而当代中文诗歌的独特困境,杨炼认为是字与词的分层。“中国的字从古代流传下来,而词40%以上都是西方概念翻译过来的,绝大多数是日本人翻的。我们要在当代语言里重新寻找自己的审美感觉,建立新诗的层次感。”台湾诗人管管对语言有个形象的比喻。“中国语言有季节性的变化,冬天叶子掉光了,而春天又会重新发芽。语言太成熟了反而变成化石了,而诗的语言可以不断创新。”(此文转自腾讯文化)


这是我,也来参加“虹桥修禊”雅集,沾染诗书气息。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